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8篇
  免费   561篇
  国内免费   1025篇
林业   442篇
农学   855篇
基础科学   401篇
  3546篇
综合类   3331篇
农作物   533篇
水产渔业   198篇
畜牧兽医   1380篇
园艺   174篇
植物保护   25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397篇
  2016年   528篇
  2015年   418篇
  2014年   484篇
  2013年   769篇
  2012年   767篇
  2011年   696篇
  2010年   588篇
  2009年   539篇
  2008年   480篇
  2007年   609篇
  2006年   549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292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水体氮素污染日益突出,硝化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环境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我国淡水养殖环境中硝化微生物的多样性、作用机理、厌氧氨氧化过程和机理等研究进展,并展望今后的研究工作:(1)淡水养殖水域硝化作用和氨氧化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2)淡水养殖环境氨氧化微生物及其他氮素转化关键微生物的过程与机理;(3)深入研究特定生态系统中如池塘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各个过程,构建相关氮素转化和氮素平衡模型,为完善淡水池塘生态系统氮循环理论、水产养殖环境的氮素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单源载热体(导热油加热,水冷却)和双源载热体(热油和蒸汽同时加热,冷油和水同时冷却)的热压板孔道结构分别进行传热仿真分析,得到相应的温度分布云图及热压板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传热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在同样条件下用双源载热体把热压板加热到140℃所用的时间比单源载热体少200 s,双源载热体加热热压板板面最大温差1.2℃;双源载热体冷却所用的时间比单源载热体少330 s,板面最大温差2.6℃.表明采用双源载热体产品可达到优等品的生产要求.同时设计了与双源载热体相适应的载热体输送管道结构.  相似文献   
103.
多层胶合板热压传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多层胶合板热压过程中各胶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热压传热试验。结果表明,单板层数是影响胶合板热压传热传质的重要因素。多层胶合板坯中心胶层升温速率随着板坯层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单板层数从3层增加到9层,中心胶层到达胶黏剂固化温度的时间增加了383%。在慢速升温阶段,板坯中心胶层的水分汽化温度随着板坯层数的增加而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04.
金边虎尾兰的金边属于嵌合体彩斑,叶插繁殖易使其金边消失。根据相关文献和实践经验,介绍了保持金边虎尾兰金边不消失的4种繁殖方法,其中根状茎扦插是一种新的繁殖方法。  相似文献   
105.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豆生长期叶片缺素症状检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检测作物叶片缺素,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大豆叶片缺素视觉检测方法。在对大豆缺素叶片进行特征分析后,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利用Mask R-CNN模型对固定摄像头采集的叶片图像进行分割,以去除背景特征,并利用VGG16模型进行缺素分类。首先通过摄像头采集水培大豆叶片图像,对大豆叶片图像进行人工标记,建立大豆叶片图像分割任务的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预训练确定模型的初始参数,并使用较低的学习率训练Mask RCNN模型,训练后的模型在测试集上对背景遮挡的大豆单叶片和多叶片分割的马修斯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47和0.788。通过预训练确定模型的初始参数,使用训练全连接层的方法训练VGG16模型,训练的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分类准确率为89.42%。通过将特征明显的叶片归类为两类缺氮特征和4类缺磷特征,分析讨论了模型的不足之处。本文算法检测一幅100万像素的图像平均运行时间为0.8 s,且对复杂背景下大豆叶片缺素分类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可为农业自动化生产中植株缺素情况估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稻田被转为蔬菜种植,影响了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及其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有必要探究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特别是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初始阶段的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方法】试验选取了长期种植水稻的双季稻田,将其中一部分转为蔬菜种植,另一部分继续种植水稻,每个处理设置了3个重复,按照当地常规模式进行管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3年进行田间原位观测,比较分析稻田和由稻田转变的菜地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差异,明确稻田转为菜地初始阶段CH4和N2O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稻田是重要的CH4排放源,其第一年的排放强度(183.91 kg CH4-C·hm-2?a-1)明显低于后续两年(241.56—371.50 kg CH4-C·hm-2?a-1),这主要归功于后两年降雨量的增加引起了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稻田转为菜地显著减少了CH4排放,减少量相当于稻田CH4年累积排放量的83%—100%。菜地第一年的CH4累积排放量(31.22 kg CH4-C·hm-2)显著高于第二年(0.45 kg CH4-C·hm-2)和第三年(0.89 kg CH4-C·hm-2),表明稻田转菜地对CH4排放的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效应。稻田是弱的N2O排放源(1.35—3.49 kg N2O-N·hm-2?a-1),其转为菜地显著增强了N2O排放。菜地第一年的N2O累积排放量(95.12 kg N2O-N·hm-2)显著高于第二年(38.28 kg N2O-N?hm-2)和第三年(40.07 kg N2O-N·hm-2)。菜地土壤异养呼吸对N2O排放的影响在第一年明显高于第二、三年,表明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的第一年,有机质矿化对N2O排放有重要贡献。在100年尺度CO2当量下,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第一和第二年的综合增温潜势(GWP)相对于稻田分别显著增加了390%和98%,主要是由于增加的N2O增温潜势超过了减少的CH4增温潜势。但是,稻田转为菜地的第三年,菜地的GWP((16.72±3.25) Mg CO2-eq·hm-2)与稻田((14.84±1.39) Mg CO2-eq·hm-2)相比无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减少的CH4 增温潜势完全抵消了增加的N2O增温潜势。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转菜地对GWP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第一年。【结论】稻田转为菜地显著减少了CH4排放,增加了N2O排放,增强了菜地第一和第二年的综合增温潜势。有机质矿化过程对新转菜地第一年较高的N2O排放有重要贡献。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评价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初始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重要性,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07.
利用栅格数据以及Arcgis10.3软件,对呼和浩特市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状况通过转移矩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各个地类面积由大到小分别是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农地、湿地、灌木林地、城乡居民地和水域。草地、城乡居民地、林地为面积增加地类,增加的面积为1000 km^2、2900 km^2、2000 km^2;减少的地类为灌木林地、农地、未利用土地、湿地、水域,减少的面积为200 km^2、1400 km^2、2600 km^2、1400 km^2、300 km^2。  相似文献   
108.
陆静 《蔬菜》2021,(5):23-27
为了研究温室茄子氮、磷、钾素最大利润施用量,为茄子合理施肥和安全生产提供参考,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温室内,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进行了温室茄子氮、磷、钾素最大利润施用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氮、磷、钾素施用量梯度的增大,茄子产量逐渐增加,边际产量、边际产值和边际利润均呈递减趋势,其中边际利润最终出现负值。根据最大利润施用量计算公式求得茄子氮、磷、钾素最大利润施用量分别为0.62、0.41、0.29 t/hm~2,进而得出最大利润施用量的理论产量分别为95.58、96.04、95.35 t/hm~2。  相似文献   
109.
C/N比对好氧堆肥中NH3挥发损失和含氮有机物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牛粪和不同比例玉米秸秆的混合,设置5个不同C/N比处理(T1=15、T2=20、T3=25、T4=30、T5=35),研究其对条垛式好氧堆肥过程中的NH_3挥发损失和含氮有机物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肥堆前24 d有11.1%~23.1%的总氮损失,堆体C/N比越低,总氮损失率越高。堆肥结束时,T1~T5处理的总氮损失率为10.1%~24.1%,其中由NH_3挥发造成的氮损失占总氮损失的30.9%~40.5%。堆肥过程的NH_3挥发主要发生在升温期和高温期,此期的NH_3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95%以上,是总氮损失的主要途径。堆肥前6 d各处理堆体铵态氮积累并达到最高值,导致pH值迅速升高,是造成堆肥NH_3挥发的直接原因。堆体C/N比越低,pH值越高,NH_3挥发量越大,由此造成的氮损失占总氮损失的比例越大。堆肥材料总氮的90%以上为有机氮,其降解主要发生在堆肥前24 d,堆体初始C/N比越低,有机氮矿化越快。不同有机氮组分的降解速率不同,以氨基酸态氮和酰胺态氮的降解为主。当堆体初始C/N比低于25时,堆肥材料中氨基酸态氮和酰胺态氮等有机态氮快速降解产生大量的铵态氮,由此导致堆体pH值的迅速升高,是导致堆肥过程中大量NH_3挥发和氮素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